《太平寰宇记·巴渠县》中有“唱竹枝歌为乐”之记载。《辞海》解释曰:“竹枝,乐府古代曲名,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每道迭用‘竹枝’、‘妹儿’作为和声。”上述记载和解释,既说明了竹枝的发源地,也说明了竹枝是古代巴渠居民的民俗活动,是巴渠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一领众和的“相和歌”。如:“(领)春风吹到(和)竹枝(领)渠水边(和)妹儿,(领)吹绿巴山(和)竹呀竹枝子(领)万山巅(和)乖呀乖妹儿。”这就是一领众和,以“竹枝”、“妹儿”为衬词的竹枝相和歌,也是当时川东北流行的民歌。
竹枝早在晋代就被诗官们收入《乐府》中,可见竹枝的形成时间是在晋之前。唐代,又将竹枝称为“巴渝歌”,同与“巴渝舞”以一域而命名,并在一些著名诗人的赏识、摹仿和大力提倡下,使竹枝大放光彩,声誉高扬。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白从简兄弟及贬官通州的元稹,他们都在川东北一带目睹居民的竹枝表演,从而爱上竹枝、学习竹枝、研究竹枝、提倡竹枝,摩仿竹枝风格写下大量诗篇,作过许多论述。《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载刘禹锡说:“竹枝,巴歈(歌)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这既介绍了诗的艺术内容、格调及其表现形式,又介绍了歌的韵律是用乐器作为伴奏,并从舞蹈角度写下了“扬袂睢舞”即手挥衣袖,自信地仰起面,目光随衣袖飞扬转动的生动场面。白居易在《梦忆得》诗自注中,介绍竹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时说:“竹枝多述儿女幽思”,常使“听者愁绝”。这说明竹枝内容多以爱情为主题,而封建社会时代儿女间的爱恋,其忧伤总是多于欢乐。从贬官夜郎的白居易和贬官通州的元稹的许多竹枝唱和来看,确实是可使“听者愁绝”的。竹枝经唐代上述名家们的提倡,不仅“竹枝词”成了享誉盖世的词牌名之一,而且“竹枝体”也成了后来骚人们爱用的旧诗体裁。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