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宕渠(今达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不可避免的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在宕渠这片土地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形成了三国割据的局面。从战略上讲,“八濛山战斗”为今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濛山地势险要,渠江环绕三面,自北向东转南而去。上山只有三条小道,在南边西边和北边各一条,仅容一人通行,路很陡,遇下雨天只有攀爬才能上去;东面是悬崖峭壁;北边和尖包山、娃打山相连;南边和西边是因山而得名的文峰村八蒙社区。据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载:“八濛山,(渠)县东北七里,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其上,故名。” 张飞当年战张郃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天星镇(渠县东南)八蒙村的八濛山。《三国志》载:“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5 年),张郃自汉中进军宕渠(今渠县)文蒙头、荡,与张桓侯(飞)相拒五十余日。桓侯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郃交战。道狭,(郃)前后不得救,桓侯遂破之。邑土乃安。”
《华阳国志》卷六说: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郃相持五十余日。正待曹军饿得慌、眼睛花、士气低落时,张飞抓住时机亲自率领一支精兵,从旁边丛林插到张郃营寨中段实施突袭,其驻扎的军队一下被切成两段,首尾不得相顾,一支强劲之师打得郃军无还手之力。张郃连抢到的人也不顾了,手下兵马也不要了,连胯下宝马也丢了,仅仅带了十几个随从步行,悄悄穿过密林,侥幸逃出,狼狈逃回汉中,张飞取得完胜。
据《三国志》上记载了廖立对此战意义的看法:“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廖立此人,虽然“自作贵大”,但也是“楚之良才”,言语过激,但此战之意义却看得不差。假使此战中张飞未能挡住张郃,益州是否归刘备,那就很难说了。由此可见“八濛山之战”是非常关键性的一场战役,奠定了蜀汉政权在西南稳固的地位。从《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宕渠之战的胜利,就没有后来蜀汉的稳定,更别谈经营西南。
三国时期,名将云集,对宕渠之战着墨甚多。可以说宕渠之战是张飞一生之中最精彩战役之一。当然后续张飞镇守巴郡的一连串事情,也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张飞的鲁莽、勇而无谋的认识。例如在生擒巴郡太守严颜中,敬佩其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精神,下令予以释放,并引为上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张飞不是有勇无谋的将军,也是一位粗中有细、善用谋略的一位儒将。传说,张飞打败曹操手下名将张郃之后,洋洋自得,用丈八长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凿两行隶书:“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即后世传诵的“八蒙摩崖”,又叫“张飞立马铭”。由于年代久远,遗迹已壁裂字毁。清光绪年间,有人根据拓本重铭石上,民间叫“桓侯碑”。“文革”中被人打碎埋于地下。
宋朝年间,渠县人曾在八濛山上建有“桓侯庙”,明代重修,地方贤达题有庙联:八濛山,荡曹贼,熊虎驱羊,想当年,气盖乾坤,独朝夕君子周旋,讵许俗编窥将略;三国分,佐汉皇,蛟龙得雨,到而今惠存草木,宜伏腊遗黎奔走,犹疑高帐读兵书。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