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然而,西晋的统一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农民起义兴起,全国处于一片混乱。在这样风起云涌的时期,巴蜀地区却因为一个宕渠賨人家族的出现,实现了四十余年繁荣安定的景象。
李特、李雄父子的祖先原是古巴地賨人的一支,其曾祖李虎生于巴西宕渠,其家族在当地相当长时间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后因生计所迫李雄曾祖父李虎带领500 多名賨人迁移到甘肃天水、略阳(古地名)、关中一带。然而西晋末年,战火硝、烟不断,公元298 年,甘肃、关中一带又发生饥荒,人民无法生存,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的汉、賨、氐等各族居民,开始向汉中和巴蜀地区迁移。李特、李痒、李流和李雄也一路随行,因李特、李痒等人精于骑射、武艺超群、勇敢机智、稳重大度,深受流民拥戴,被推举为领袖。
此时的益州刺史赵廞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看到乱世来临,且天高皇帝远,有了割据巴蜀地区建立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心思,然而西晋政府察觉到赵廞的图谋,变假借升官之事要将其昭回中央,准备杀掉赵廞。赵廞晓得此事后,杀了朝廷派来的官员,为了和中央对抗,将李特兄弟领导的,有战斗力的流民整编成军,组建了一支强大队伍和朝廷抗衡。但是赵廞此人生性多疑,在李氏兄弟得到重用和立功后,又听信谗言,出于忌惮,将李特兄弟李痒杀害,李特为报仇,率人夜袭军营,很快将赵廞打败,赵廞在逃跑途中被人杀害。
朝廷听说后,又派新的益州刺史罗尚带领七千余人前来镇压,怕他们割据四川,步赵廞后尘。罗尚来了后,颁布诏令,下令流民必须在七月返乡,但此时甘肃、关中地区因连年战乱,土地残败、颗谷不收,返乡实在困难重重,流民纷纷仇怨,不知所为。李特等人多次恳请益州刺史罗尚延缓至秋后返乡,都被拒绝了。广汉太守辛冉一直仇恨李特兄弟,看到流民集结,恼羞成怒,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重金缉拿李特兄弟,这更加激怒了起义军。
永宁元年(公元301 年),在遭受重重迫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迫使六郡流民在首领李特领导下,聚众起义于绵竹,不到一个月就聚得民众两万余人。而益州刺史罗尚等人获讯后,十分愕然,感到危在旦夕,但此人十分狡猾,一方面他又积极周旋,答应宽限流民返乡的期限,另一方面,他又调动部队,准备镇压起义军。
不久,罗尚的部下辛冉、李苾调遣三万骑兵向流民突然袭击,但李特兄弟已觉察到危机的情况,早有防备,他们此时不再对西晋政府抱有幻想,将计就计,带领流民对其进行反包围。曾元率军至李特营房,营寨中鸦雀无声,以为没人抵抗,然而当他们行至不到一半,李特的伏兵突然出现,奋力反击,迅速把贸然来犯的官兵击溃。
副将曾元、田佐、张显等也在混战中被杀死。李特又回兵攻打广汉的冉辛,并取得连连胜利,辛冉逃往德阳,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开始进攻广汉。占领广汉后,李特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军事行政组织,以李超为太守,署制官吏,赏赐将士,安抚百姓。同时,李特此人具有雄韬伟略,高瞻远瞩,与蜀人约法三章,整顿军纪、礼贤下士、广开粮仓,声威大振,迅速攻下成都,很快占据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由于流民内部并不都是团结一致,也有部分的人摇摆不定,如在益州地区的地主武装,一面与义军虚与委蛇,一面却在义军统辖的范围内修筑城防,勾结官兵。公元303 年,罗尚勾结成都外的地主武装,夹击义军,在此次战斗中流民领袖李特、李远等人牺牲,义军损失惨重。
李特牺牲后,义军的士气受到打击,但并未因此崩溃,起义军的绝大多数领袖与群众并没有被敌人的凶焰所吓倒,他们重新集结在绵竹,在李流和李雄的领导下继续战斗。李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率众英勇反击,经过一场场激战,不断取得胜利。
公元303 年九月,李流去世,在危机关头李雄展现了高超的领袖能力,他带领将士,一鼓作气,急攻罗尚,此时罗尚面临兵力较少、粮食短缺的问题,不得不连夜弃成逃跑了,而其部将城门打开向流民投降。公元 304 年,李雄军队经过重重困难,最终攻克成都,建立政权,国号“大成”。
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饱尝饥饿的痛苦,社会经济尚未恢复,大成政权建立后,李雄痛定思痛,不断地反思,希望恢复社会安定和经济复苏的局面。于是,仿照汉晋封建王朝的模式,建立了百官制度,在政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徭役;减轻政治压迫,不准官员滥用刑法;严格挑选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新兴学校,培养知识分子,提高文化水平。在这些政策的实施下,成汉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较为富足。天下大乱,而唯独巴蜀地区安然无事,其他地区人民纷纷逃往蜀地,李雄对远道投奔而来的人常常给予优待,这也为以后巴蜀地区的兴盛创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李雄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也是巴人历史上当上皇帝的第一人,是名震一时的政治人物。大成政权在四川建国长达四十余年,实现了四川的繁荣稳定局面。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巴蜀大地发生了众多的历史故事,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或许只是巴蜀历史长河中的一粟,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百折不挠的巴蜀精神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
(本文撰稿:钮珊珊)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