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唐宋,本土为通州之地,亦为边地。朝廷众多官员被贬而至,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张商英等先后入州宦居,大多勤政廉洁,亦赋诗作画,回朝后皆官至宰相,并称达州“六相”。李贺、李商隐、刘禹锡、陆游等诗人至此游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有诗述及。尤以元稹对通州文学影响甚大。中唐以后,北方战乱,不少文人学士先后流寓宕渠,陈子昂在清溪场以诗法教人;贺知章于渠著《西岩袁氏别业》等诗作;郑谷于千江寺留诗刻石;崔涂因这方山水宜人,住而留诗刻石。相传足迹遍天下的李白曾寓宕渠,过古刹南阳寺题诗,广为流传,明代立有李白诗碑。
¢诗歌精选
中秋月(其二)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通。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朝退
唐·李适之
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
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白云寺(外一首)
唐·李白
一片白云横碧落,山奇水秀来仙鹤。
金彪号吼玉龙吟,此日谪仙成殿阁。
注:达县城北北岩寺后有悬岩,李白曾磨岩题此诗,今没。又达县明月乡麻柳场白云寺,亦刻此诗于岩,现存疑系拓刊。
南阳寺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题袁氏别业
唐·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元稹通州诗选
唐·元稹
沣西别乐天博载樊宗宪李景信两秀才
三月三十日相饯送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
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
嘉陵水
古时应是山头水,自古流来江路深。
若使江流会人意,也应知我远来心。
南昌滩
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捻迟。
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
畬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
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
见乐天诗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
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
夜坐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通州
平生欲得山中住,天与通州绕郡山。
睡到日西无一事,月储三万买教闲。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岁日赠拒非
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
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喜李十一景信到
何事相逢翻有泪,念君缘我到通州。
留君剩住君须住,我不自由君自由。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
(一)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
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
(二)
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
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
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
(三)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
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
别李十一(七绝)
巴南分与亲情别,不料与君床并头。
为我远来休怅望,折君灾难是通州。
京城每与闲人别,犹自伤心与白头。
今日别君心更苦,别君缘是在通州。
万里尚能来远道,一程那忍便分头。
鸟笼猿槛君应会,十步向前非我州。
来时见我江南岸,今日送君江上头。
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是通州。
闻君欲去潜销骨,一夜暗添新白头。
明朝别后应肠断,独棹破船归到州。
赠柳生(二首)
宋·苏轼
褪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成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觅诚悬笔谏时。
柳生:青神县人,与苏轼兄弟同读中岩寺,
后隐居大竹县北柳城山,仍互相通讯寄诗。
口占一绝
宋·黎錞
十里楼台五里亭,忽闻花里唤黎声。
状元本是天生成,故遣嫦娥报姓名。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诗)
宋·王敏 王古 王俊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1109 年)十月念三日
¢文学流派
次韵酬唱
中唐诗人间之交往唱和之风,早于贞元年间即已露端倪。至元和年间,便出现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唱和形式,元稹、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肇始者。元、白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后分别被贬通州、江州,“同是天涯沦落人”,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以诗相慰,遂成为文学史上令人注目之现象——“通江唱和”。元、白此期之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相比之下,二人“通江唱和”中那些寄怀酬答之短篇小诗更为真挚耐读,清新自然。元、白这类以次韵酬唱为主的唱和诗在当时流传颇广,“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即 “元和体”。
竹枝词
发轫久远、兴盛中唐,得力于巴风賨韵蕴育的竹枝词,至唐代在巴地便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文人作竹枝词,最早有顾况。白居易诗“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提及元稹于通州作竹枝词。“通州司马谓元稹,稹之为竹枝词盖又先于居易。”元稹之竹枝词已失传。元白写竹枝词、唱竹枝词早于刘禹锡,为开创文人竹枝词诗风功不可没。文人作竹枝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当数刘禹锡,其作品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其后,巴渠民间歌谣乃系继承与发展而来。从开初的涓涓细流发展成后来的滔滔洪波,得力于顾况、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50 年间的开渠导流和推波助澜。选录白居易、刘禹锡、顾况有关巴地的竹枝词诗,以飨读者。
竹枝词四首
白居易
一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二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三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四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文学故事
元白通州情
唐代诗人元稹(779—831)与白居易(772-846),贞元十九(公元803 年),两人初识,同登中书判拔萃科,又同授校书郎,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两人从此结下生死不渝之友谊,世称“元白”。元和十年三月,稹出任通州司马;同年五月,白被贬江州司马。二人于通州、江州之间,彼此以心相慰,以诗互助,相互唱和诗 200 余首,形成“次韵酬唱”之流派。稹逝,白为其撰写祭文:“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此后十六年间,白常挂念好友,尤以元稹去世九年后,白居易所作《梦微之》感人至深:“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元九登高
公元815 年,大唐诗人元稹被贬通州司马。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拥戴。公元819 年,元稹奉诏进京,时值正月初九,乘船离通州,沿河而下,通州百姓渡过州河,登上翠屏山戛云亭遥望相送。从此,每年正月初九便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元九登高”,延续至今,以表对元稹的怀念之情。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