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抬工号子是巴山抬工们劳作过程中所唱歌谣的统称,产生于四川东部达州市达川区所辖的麻柳、大树一带,分布于达川全境各乡镇及周边市县。该地区因地处丘陵,早先交通十分不便,货物运输全靠人力搬运,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抬运的抬工。抬工们搬运较重物品时,通常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喊唱一些具有一定含义的话语来统一脚步,就产生了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是抬工们长期劳动过程中的集体创作,历史久远。《吕氏春秋》中说:古人举重力者必呼“杭唷”,唱“劝力之歌”,应当就是巴山抬工号子的起源。它属于踏步歌谣。歌谣调门的长短、节奏与抬工们脚步快慢完全合啪。喊号子时,通常把每句歌词分为两部分,半数人唱前一部分,半数人唱后一部分,一唱一和,节奏明快,歌声浑厚,气势磅礴。歌词有两种,一种是歌词毫无思想内容,只是发出声音,以便整齐步伐,统一行动,如“嘿佐、嘿佐”之类。另一种是抬工们即兴创作的歌谣。这种号子流畅押韵,节奏明快,易记易唱,大多是抬工们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曲调也因地域、工种而异,内容则有荤有素,多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针砭时弊、叙事抒情、打趣调情的,充分展示抬工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定时期社会面貌的真实反映,是记录本地域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通常采用比兴、双关等手法,传神会意,妙不可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极具地方特色,曾多次被艺术团体搬上舞台,是现代文学及音乐艺术的有效养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
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 | 李莹莹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